close

我們七年六班與七班這一輩的人對余光中一定不陌生,那位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詩人,從〈車過枋寮〉到〈等你,在雨中〉,可謂我們中學時代的學習回憶之一。

我因這學期選修「通識教育專題講座」的課程,有幸聆聽這場精采的演講,這門課程的進行方式是每週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蒞校演講,這學期到現在已經請了很多各方達人,包括風潮音樂總經理楊錦聰、海洋專家鄭明修、多才多藝的文學與藝術創作家陳克華、東華校歌的譜曲人崔光宙、對命理別有番心得的天文物理學家吳俊輝等。以上列出來的都是我認為講得較有趣的(外交部與考選部那兩位從頭到尾的無趣官腔+幫無能的政府背書我就不想說了),聽眾反應都頗熱烈,不過今天余光中來,工四講堂整個反常地大爆滿,不只座無虛席,很多較晚到的人只能席地而坐或是罰站。幸好我早就清楚余光中在台灣文壇的份量以及其在台灣社會的地位,提早了20分鐘出門,不過到的時候工四講堂也已經坐滿超過三分之二了,險些沒位子坐,余光中到底有多「夯」由此可見一斑。

他今天的講題是「靈感從何而來?藝術經驗之轉化」,他先從藝術是什麼談起。他認為自然事物很美,但是藝術(包含文學)讓自然有更高一層的意義,透過藝術家的眼睛,自然的事物表現出超出自然之外的美感。由此他接著提到「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是今天有個畫家「直接觀察」自然美景畫出一幅畫,而詩人再「間接觀察」那幅畫寫出一首詩。他接下來所朗誦的自己的詩基本上不脫這種形式,都是他看了梵谷、江碧波、劉國松等人的作品後,再以他自己對那些作品的體會所寫出來的詩篇。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當屬一首描述兵馬俑的新詩:

秦俑-臨潼出土戰士陶俑--《夢與地理》 余光中

鎧甲未解,雙手猶緊緊地握住
我看不見的弓箭或長矛
如果鉦鼓突然間敲起
你會立刻轉身嗎,立刻
向兩千年前的沙場奔去
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
如果你突然睜眼,威稜閃動
鬍髭翹著驍捍與不馴
吃驚的觀眾該如何走避?
幸好,你仍是緊閉著雙眼,似乎
已慣於長年陰間的幽暗
乍一下子怎能就曝光
如果你突然開口,濃厚的秦腔
又兼古調,誰能夠聽得清楚?
隔了悠悠這時光的河岸
不知有漢,更無論後來
你說你的咸陽嗎,我呢說我的西安
事變,誰能說得清長安的棋局?
而無論你的箭怎樣強勁
再也射不進桃花源了
問今是何世嗎,我不能瞞你
始皇的帝國,車同軌,書同文
威武的黑旗從長城飄揚到交趾
只傳到二世,便留下了你,戰士
留下滿坑滿谷的陶俑
嚴整的紀律,浩蕩六千兵騎
           豈日無衣
           與子同袍
           王子興師
           修我戈矛

慷慨的歌聲裡,追隨者祖龍
統統都入了地下,不料才三年
外面不再是姓嬴的天下
不再姓嬴,從此我們都姓秦
秦哪秦哪,番邦叫我們
秦哪秦哪,黃河清過了幾次?
秦哪秦哪,哈雷回頭了幾回?
黑闃闃禁閉了兩千年後
約好了,你們在各地出生
在博物館中重整隊伍
眉目栩栩,肅靜無嘩的神情
為一個失蹤的帝國作證
而喧嚷的觀眾啊,我們
一轉眼也都會轉入地下
要等到那年那月啊才出土?啊不能,我們是血肉之身
轉眼就朽去,像你們陪葬的貴人
只留下不朽的你們,六千兵馬
潼關已陷,唉,咸陽不守
阿房宮的火災誰來搶救?只留下
再也回不去了的你們,成了
隔代的人質,永遠的俘虜
三緘其口豈止十二尊金人?
始作俑者誰說無後呢,你們正是
最尊貴的後人,不跟始皇帝遁入過去
卻跟徐福的六千男女
奉派向未來探討長生


這首詩余光中用了很多典故,包括《桃花源記》,還有徐福替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等等。他朗誦著的文字彷彿有生命一般,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看到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秦朝歷史,隨著時空的轉換,我也不禁深深受到這首詩的感染,尤其在「秦哪秦哪,番邦叫我們」這一段,我覺得余光中除了表現出呼喊的感覺,也是讓秦哪兩字與「CHINA」這個單字結合,讓我不得不佩服這位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做的種種佈局。朗誦完畢,余光中開玩笑地說:「這麼好一首詩,歷史博物館應該貼在門口。」語畢,哄堂大笑。不過我覺得以他的內涵、腹中的墨水,他確實有資格這樣臭屁。試想當時史博館的兵馬俑特展若是有展示這首詩的話,那整個感覺一定大不相同,別具一番風情。整個會場的同學們就這樣啜飲著余光中那醇厚如美酒的詩,度過了一個愉快又豐富的下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k31227 的頭像
    jk31227

    新中京車站 Hsin Jhongjing Station

    jk3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